1999年6月13日,江竹筠的儿子彭云和妻子易小冶,在同父异母的哥哥彭炳忠的陪同下,首次回到家乡自贡。这次回乡的目的不仅是探寻母亲的生前遗愿,更是为了祭奠这位革命烈士江竹筠的忠魂。那天,自贡的街头几乎沸腾了,大家热切地欢迎着这位烈士的儿子归来,彭云一行人也细心地了解着家乡的变迁配资融券网,并且澄清了外界有关他们已经加入美国籍的种种猜测。彭云直言:“没有!我们绝不会忘记自己是烈士的后代!”
作为烈士的儿子,彭云有着一种天生的骄傲,但他也深知这份荣耀背后凝聚了无数的血与泪。虽然在许多人眼里,他的身份光辉耀眼,但未能完成母亲生前的遗愿,成为他一生心头的痛,深藏在心底的无奈。
彭云的父母彭咏梧与江竹筠,当年因为革命事业的需要走到了一起。起初,他们是以假扮夫妻的身份合作开展地下工作,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们的感情渐渐升温,并最终结为夫妻。然而,在此之前,彭咏梧与妻子谭政烈在老家云阳县已有婚约,并育有一子,名叫彭炳忠——即彭云的同父异母的哥哥。
回忆中,彭云说道:“1946年4月,母亲在成都生下了我。1947年10月,父母被派遣重返下川东策动农民暴动,在临行前,母亲给谭妈妈写了一封信,详细叙述了事情的经过,并将我托付给她,希望她能尽早将我接到重庆。” 这封信,成为生母与养母唯一的联系,虽然两人从未见面,但谭政烈以坚定的决心冒险接过了照顾彭云的重任。
展开剩余71%1948年2月,谭政烈不顾生命危险,最终从革命同仁手中接过年仅两周大的彭云,将他带到重庆。而此时,江竹筠正在为革命事业奋斗,没能亲手抚养自己的儿子。谭政烈虽然是农妇出身,但她为母亲之托尽心尽力,在抚养彭云的过程中展现了她的大度与豁达,也为江竹筠的遗愿带来了最大的安慰。
1948年6月,江竹筠被捕,随后在1949年11月英勇就义。对于彭云的抚养工作,谭政烈几乎付出了所有的心血。在近两年的时间里,她改名为谭正伦,带着彭云兄弟俩四处避难,竭力保护他们免受敌人抓捕,避免他们成为迫使江竹筠屈服的筹码。
在那个动荡的年代,谭正伦为了让彭云留在自己身边,不得不忍痛将亲生儿子彭炳忠送进了孤儿院。尽管日子艰苦,她依然凭借微薄的政府补助,细心照顾两兄弟,将他们抚养成人。事实上,江竹筠曾在渣滓洞监狱被囚禁时,托人传出了她写给谭政烈的诀别信,其中写道:“希望我的儿子能够继承父母的志向,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,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!千万不要让他娇生惯养!”
1965年,彭云以四川省高考理科状元的成绩进入哈军工深造,凭借卓越的学术成绩,逐渐走向了自己理想的学术道路。1977年,他又考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攻读研究生,接着成为了中国的首批公派留学生。来到美国后,他不仅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,还曾在知名学府担任一年期的访问教授。
1987年,彭云在回国工作一年后,再度应邀赴美国,开始了在美国的长时间工作与生活。随着美国一家知名出版社看中他的博士论文,邀请他担任第一作者,他最终决定留在美国,并长期从事学术研究与工作。彭云的妻子易小冶是他的大学同学,在美国留学期间,她也顺利取得了社会学博士学位,并留在了当地的研究所工作。
放眼个人成就,彭云的事业无疑非常辉煌。在学术领域,他为国家争光,也未辜负父母和养母的期望。然而,多年来身在美国,他始终未能完全实现母亲的遗愿,这成了他心中永远的遗憾。正如他回忆中所说:“母亲最后的期望,我只做到了一半!”
尽管如此,彭云依然为自己能在海外为国家积累学术成就而自豪。他曾表示,退休后将回国贡献自己的力量,以弥补对母亲的愧疚。而他的儿子彭壮壮,虽然也在美国获得了博士学位,却选择回到北京工作,成为了世界数学领域的佼佼者,为国家的科技发展作出贡献。彭云常常感慨,能培养出这样一位有志青年,他对国家的贡献其实早已开始。
虽然未能完全履行母亲的遗愿,但彭云通过自己的方式,已经为国家做出了不小的贡献,或许这也是他深感自豪的原因之一。
发布于:天津市旗开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