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一张1998年拍摄的照片,拍摄地点位于江西的井冈山。照片中的人物分别是曾志的女儿陶斯亮,以及她的哥哥石来发。坐在照片最右边的陶斯亮,气质端庄,身穿当时流行的时尚服饰,展现出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的现代女性形象。而坐在她身旁的石来发配资融券网,穿着朴素,给人一种简朴、实在的印象。
这与他们各自的生活背景息息相关。作为曾志的女儿,陶斯亮的成就显然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。1965年,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并曾担任中国市长协会专职副会长、女市长分会执行会长等职务,同时也是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理事会的副理事长。她的人生轨迹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连,展现了她的卓越与独立。
而石来发则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。尽管他与陶斯亮同母异父,石来发的生活却更为平凡。他终老在井冈山,过着朴素的农民生活。那么,为什么两人的命运如此悬殊呢?
展开剩余81%要弄清这一切,我们得从他们的母亲——曾志身上说起。
曾志与毛主席是革命时期的战友,并且是那位敢于直呼毛主席为“老毛”的女战士。在遇到毛主席之前,曾志曾有过一段婚姻,她的丈夫是曾志的战友夏明震。然而,没过多久,夏明震在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,甚至连他们未出生的孩子也未曾见到父亲最后一面。
夏明震的死给曾志带来了巨大的打击,但她并没有因悲痛而止步,而是继续投身到战斗中,收拾好牺牲战友的遗体,并积极投入到收复郴州的工作。仅仅两天后,夏明震等烈士被安葬在郴州的文帝庙附近。因为当时郴州百废待兴,工作忙碌,未曾举行正式的追悼会,只是简单组织了少数战友送葬。
尽管如此,曾志因任务繁重未能亲自参加送葬,错过了向丈夫送别的机会,这成了她日后心中无法释怀的遗憾。曾志知道夏明震的墓地在文帝庙附近,但她却一直无法确切知道庙的位置。多年后,当曾志回到郴州祭奠夏明震时,才得知文帝庙已经拆除,墓地也已被迁移到山脚下。曾志前往山脚,却因修路而无法找到夏明震的墓地。
夏明震牺牲时,曾志怀有他们的孩子。这个孩子就是后来成为石来发的他。或许大家会疑惑,既然曾志的丈夫是蔡协民,为什么石来发不姓蔡,反而姓了“石”呢?
答案或许就藏在曾志对孩子命运的深思熟虑中。1928年寒冬,曾志在一个战斗间隙生下了石来发。由于战事急迫,她没能亲自照顾刚出生的孩子。在得知国民党军队准备发动第三次“会剿”时,曾志意识到,自己若带着婴儿撤离,不仅对自己,也对孩子都是极大的危险。于是,她决定将孩子交给当地的村民抚养,以确保他的生命安全。
最终,曾志将石来发托付给了赖凤娥,她的丈夫是王佐部队的副连长石礼保。石来发因此得以生活在井冈山的一户人家里,并随着养父母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。正因为此,他才继承了“石”这个姓氏。
然而,石来发和养父母共同生活的时光并不长久。养父在战场上牺牲,而养母也因病早早去世,年仅八岁的石来发不得不跟随外婆生活。贫困的环境让这个小男孩早早接触到生活的艰难,但乡亲们的帮助,让他依然度过了这些困境。石来发懂事而勤劳,时常帮村民们干活,换取一顿饭,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。
随着时局变化,曾志继续参与革命工作,辗转多地。在福州,她生下了第二个孩子。这个孩子被命名为“铁牛”,象征着健康和力量。然而,由于党组织急需经费,曾志不得不将这个孩子送给了无法生育的中医叶延环。曾志心无怨言,一心想着党和革命大局。
然而,命运对她的打击并未停止。丈夫蔡协民在叛徒的出卖下被捕,并英勇牺牲。此时,曾志又一次成为孤身一人,然而她并未因此停止前行的步伐。失去亲人的痛苦化为她继续革命的动力。
曾志最终与陶铸组建了新的家庭,并在艰难的环境中展开了新的革命事业。可是,在接下来的岁月里,她又不得不将第三个孩子送给了别人抚养。这个孩子被一个来自湖北的盐商的寡妇收养,经过一番波折后,这个孩子开始了与曾志家的新的生活。
当曾志回顾自己的一生,面对失去的三个儿子,她的心中难免感到无限的伤痛与遗憾。然而,在一次静夜里,曾志下定决心:“孩子们,原谅妈妈,等革命胜利的那一天,妈妈一定要把你们找回来!”
最终,曾志如愿以偿,找回了两个儿子——石来发和曾春华。曾春华长大后考入了西安化工工业技术学校,毕业后在东北一家军工厂工作,最终成为了工程师。
与二儿子曾春华相比,石来发的命运显得更加坎坷平凡。1951年,曾志在柳辛林的帮助下找到了仍在井冈山生活的石来发。1952年10月,23岁的石来发独自一人前往广州与母亲相认。母子相见时,曾志看着这个已经长大的儿子,满是复杂的情感,二人紧紧相拥,泪流满面。
石来发与曾志谈起自己多年来在井冈山生活的艰辛,曾志希望他能留在自己身边,可是石来发却拒绝了。石来发说:“我是井冈山的孩子,这片土地养育了我,我要守护它。”尽管曾志内心不舍,但她深深感动于儿子的忠诚与感恩,最终选择尊重儿子的选择,石来发便回到了井冈山,终其一生做了一名“守山员”。
至于曾志的女儿陶斯亮,她与三个哥哥的人生道路迥然不同。陶斯亮生于1941年,出生在延安这片革命圣地。她在父母的爱护下,享受了与三个哥哥不同的成长环境。天真活泼的陶斯亮深受父母宠爱,身边的战友们也都喜爱这个可爱的女孩。
为了保卫抗战胜利,曾志和陶铸准备继续奔赴前线。组织派出杨顺清照顾陶斯亮,确保她的安全。1946年,杨顺清将陶斯亮安全交到陶铸夫妇手中。陶斯亮从小生活在战区,深受英雄气息的熏陶,她对生命的敬畏与对英雄的崇拜,最终使她选择了从医。
陶斯亮继承了母亲的革命精神配资融券网,加入了共产党,坚定地走上了为人民服务的道路。她一直铭记党的教诲,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,并取得了一个闪亮的人生。
发布于:天津市旗开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